手机版
广电网首页

人类的悲欢是相通的

2019-04-20 09:52:10 编辑:徐仕虹

巴黎圣母院起火的那天,我碰巧去看了个法国电影,“新浪潮祖母”瓦尔达奶奶的《五至七时的克莱奥》。电影散场没几个小时,当东八区的我们差不多睡着的时候,圣母院燃烧的图片攻占了网络,生生撩拨失眠的人们。等一觉醒过来,看人们以千奇百怪的姿势对这场大火隔岸窥视,鲁迅先生那个略带牢骚味的句子开始自动加载: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有个亦真亦假的段子不久后开始流传:某君在A平台欢呼“烧得好”,一百多年前火烧圆明园的“大仇”终于得报,在B平台痛惜人类文化遗产的流失,在C平台假装文艺青年,摘抄《巴黎圣母院》经典段落。结果,皆赢得满堂喝彩,受众感到强烈共鸣,称赞该同志三观端正、志趣高雅。

很难考证某君是否查有此人,上述几种情绪倒是真实地存在,并且真实地撕裂着早已创痕累累的虚拟社交空间。巴黎圣母院失火,竟能引发中国人朋友圈里朋友反目、兄弟“成仇”。也不知道蝴蝶要扇多少次翅膀,才能引发如此神奇的效应。热点来袭,总有一大波网友迫不及待地站队,仿佛如果不火速升起一面立场鲜明的旗帜,就不配用4G。

喧嚣争论中充满偏狭、谵妄,这几天以来,想必已经让你厌倦,我也懒得叨唠。一堆泡沫,竟然还能挤得那么声嘶力竭、那么煞有介事,也是醉了。

说咱们不懂共情,显然也不公平。连《经济学人》都注意到中国人在微信朋友圈里的默哀。它对这种现象的分析结论是,“亲近产生感情”。这个句子很有文学味,可能是化用了伊索寓言里的“亲近产生轻视”。中国人对圣母院一点都不陌生嘛,尤其是近些年欧洲旅游热潮,不少人去巴黎参观过圣母院,甚至在教堂前和心爱的人留下过自拍。哀悼圣母院,除了哀悼人类文化遗产的损失,也是怀念温情的记忆。

这种情感质朴纯真,也很善意。不过恕我直言,虽说姿态轻盈柔和许多,这不还是蹭热点而已嘛。我敢打赌,过那么个十几二十天,那些深情回忆塞纳河畔的徜徉、拉上雨果加持的小清新们,可能都不记得自己发过这条朋友圈。说这话真不是成心讽刺挖苦。其实这也不过就是矫情,无毒无害。

一场文明的劫难,远不仅仅是一个可供追逐的“热点”。如果只是幸灾乐祸地看热闹,或是肤浅地抒情,它很快就会和其他热点一样,过不了三天,大家就会遗忘。这就白费了一次关于文明的反省机遇,也枉费了灾难的教益。

2016年9月4日,伦敦泰晤士河边燃起熊熊火焰。不过伦敦人看起来挺开心。这把火是他们故意放的,被烧掉的是艺术家做的木质模型,还原了1666年伦敦城的天际线。这场大型“火景表演秀”,是在“模仿”350年前的灾难。

1666年那场火灾,可以说是伦敦历史上最大的劫难之一。大火烧了四天,整个城市的五分之四都付之一炬。这场大火几乎改变了这座城市的文明进程,之后的五十年,伦敦人都忙于重建城市。尽管历史学家认为,大火让伦敦因祸得福,灾后重建工程刺激了经济飞速发展,城市消防体系也逐渐完善,但人们一直拒绝遗忘这段可怕的历史记忆。到了350年之后,伦敦人纪念这场大火的方式,竟然是让历史“重演”,硬核且朋克,如此激烈的视觉冲击,仿佛生怕人们遗忘了三百多年前的灾难。虽然伦敦人据说不怎么晒得到太阳,内心却够燃。

其实即便没有这场表演,伦敦人也不会忘记那场火灾。火灾过后十二年,伦敦还远未从满目疮痍中回血,一座火灾纪念碑就在起火点布丁巷被竖了起来。尔后至今三百多年,大火对伦敦“可怕的访问”,一直被这座纪念碑反复“艾特”。

纪念碑一无所用,唯一的价值,就是提醒人们,保持痛感,保持对灾难的警醒。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的序言里写道,钟楼的黑暗角落里,手刻着一个希腊词语,“命运”。巴黎圣母院的这场火,很容易让人嗟叹命运。毕竟,它经历过大革命的破坏,一度被废弃,险些毁于纳粹的炸药,才保全成今日的模样。谁想得到,在如今这个和平的年代,它会毁于事故?

爬梳历史,1666年伦敦的大火也让人不禁嗟叹命运。它原本不过是一个面包店起火,却因为各种机缘、疏忽,一发不可收拾。灾难逼迫人反思,面无表情地提醒人们切莫自负、切莫愚昧。深刻地记住灾难,就是深刻地认识人类的局限。

在灾难面前,人类的悲欢是相通的。(作者 张静雯)

来源:北京青年报

品牌
第一测试
直播宁波 航拍宁波
宁聚 心理健康
广电
直播 点播
动态 主持
集团 广告
新闻
宁波 国内
V观 图片
时评 专题

网站简介|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招贤纳士| 用户协议|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帮助中心| 电视台邮箱| 电台邮箱

浙ICP备12005551号-2 网上视听传播许可证 1103013 2 公安机关备案号 3302030200073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80003

版权所有 宁波宁聚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2002-2016 nbtv.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