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广电网首页

让残疾种树老人走下“道德神坛”

2016-06-02 09:14:44

主动联络本地媒体报道的那一年,盲人贾海霞没有想到,三年后,他会因为外媒的报道而名扬世界。而他和他十几年的种树搭档失了双臂的贾文其,也被媒体这三年以来塑造的光辉形象,给困住了,招来了市委书记的慰问,“感动了河北”,但作为“植树绿化”的典型,老兄弟俩如今感觉进退两难,“再也不敢卖河滩上的那些树了。”(5月31日澎湃新闻网)

前些天,两个50多岁的残疾好朋友“火”了。一个有视力残障,一个失臂,相互扶持,在15年间植树上万棵,把昔日荒滩变成了茂密丛林,感动无数人。然而,在媒体的继续聚焦下,新闻出现了反转。老人曾坦言,他们种树是出于生存的朴素动机。然而,他们却被荣誉、舆论和无形的推手给“绑架”了,强行戴上“环保模范”的脸谱。

笔者查看相关报道发现,无论是国内媒体2014年的报道,亦或国内外媒体近期的报道,侧重点基本都在“残疾老人种树环保”的先进事迹上。据老人称,曾有媒体用“引导式采访”对他说:“你这样说(最希望的是把树卖了都变成钱)我们就拍不了了。”显然,该媒体侵蚀了先问事实再做判断的标准,没有站在老人的角度看问题,反而让老人跳到他们预设好的“剧情框架”。

媒介化社会中,媒体通过构建拟态环境影响受众的认知。两位老人本想宣传残疾人的价值,得到更多人的帮助,却在媒体“助力”下,在公众面前构建了环保模范的形象,让他们被迫以失去生计为代价。在社会大环境中,我们的确需要弘扬真善美的真实故事,但一些媒体却偏离了其原本应坚守的真实、客观的报道原则,导致呈现出来的新闻片面化。在这件事上,不就是对两位老人的不尊重,也是对公众的欺骗吗?

报道称,老人“火”了之后,乡里干部找他们谈过话:“弄不好了是你们的事,弄好了大伙都沾光。”对此,笔者感到很可笑。老人自己承包,艰难奔波15年的成果,却面临宁可发大水被冲走也不让卖的窘境,变成村里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既然当年签了合同,秉承契约精神,老人种的树就应当属于私有财产,他们有自主处置权。

笔者看来,这两位基本生活都难以自理的老人,身上透露着“驴不怕慢,只要天天赶,总会走远的”的坚韧,乐观与积极,就已是很难得的修为。而对媒体和村干部来说仿佛“爆点”不够,媒体想用感人事迹做文章,村干部更多是为了村子的声誉,以致公众只看见了合伙搞绿化的残疾人,却没看到他们其实被生计所迫。

不管出于何种动机,对环保而言,种树就是一种行善,但媒体塑造的形象大大拔高了“行善成本”,以致种树的老人被困在“道德神坛”。试想,假若种树行为“行善成本”过高而无人传承,社会将变成什么样呢?这是一个由普通人组成的社会,不是圣人的社会,需要的是制度规范,而不是道德枷锁。是时候让老人走下“道德神坛”,摘掉“道德光环”带给他们的“紧箍咒”,关注他们作为一名普通人的权利了。

文/黎禹君

来源:红网

品牌
第一测试
直播宁波 航拍宁波
宁聚 心理健康
广电
直播 点播
动态 主持
集团 广告
新闻
宁波 国内
V观 图片
时评 专题

网站简介|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招贤纳士| 用户协议|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帮助中心| 电视台邮箱| 电台邮箱

浙ICP备12005551号-2 网上视听传播许可证 1103013 2 公安机关备案号 3302030200073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80003

版权所有 宁波宁聚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2002-2016 nbtv.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