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广电网首页

“小裤脚教授”描绘乡村愿景:村民能,村庄荣

2021-04-10 07:17:31 编辑:周雅雅 责编:王璐蕾

55

在城杨村古溪边,该村草根戏曲团正在表演越剧《田螺姑娘》。(徐能 杨磊 摄)

乡村,是每个人的精神故乡,也是美丽中国的底色。你最希望乡村成为什么样子?昨天(4月9日),在沪甬两地同时举行的“乡村振兴潮起沪甬——双会场共话乡村愿景暨城杨生活艺术节”上,“小裤脚教授”丛志强用声情并茂的演讲道出了心中的乡村愿景。

“我希望乡村是这样的:村民能,村庄荣。村民成为有能力有自信能创造能创业的人,乡村也有与城市并驾齐驱、令人向往的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丛志强说,这个愿景也是这些年来他一直孜孜以求、身体力行的行动目标。

去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丛志强带领团队来到鄞州区东钱湖镇城杨村,让这个山谷尽头的山村平添了“国际旅游村”大梦想。此前,他刚去了“无特点无优势无潜力”的宁海葛家村,让葛家村一炮走红,成了艺术振兴乡村的“中国范本”。因为常年扎着小裤脚,人们亲切地称他“小裤脚教授”。此后,从葛家村出发,到宁波城杨村,再到贵州晴隆县定汪村,丛志强一路探寻“艺术振兴乡村”新路径。

如何让艺术点亮乡村?从葛家村到城杨村,丛志强在一次次的实践中认识到,村子要成长,村民变强是关键。

“因为,村民是村子的主人,是乡村‘留得住心、扎得牢根’的最巨大的力量。所以,我们既要做‘快’的造物工作,更要做‘慢’的造人工作,缺一不可。”丛志强认为,村民,习惯于“用手思考”,习惯于“干中成长”。“所以,在我们搞乡村振兴的时候,不要把村民放在一边,代替他们做,而是要真诚地邀请他们一起做。”

这从城杨村开启的艺术振兴乡村“微改”实践中可见一斑。短短几个月,村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会做木塔的老大爷、种花超厉害的阿姨、会编帽子的老人,村里的能工巧匠逐步成为研学、实践中的“讲师”,荒废的猪圈改成了艺术振兴展览馆、酒吧、茶室,堆柴火的杂乱空间变成了别出心裁、装饰得错落有致的手工坊,违建死角变成了草帽馆……

丛志强用几个印象深刻的小故事见证了村民的内生动力——

俞振飞,62岁,曾是一个篾匠。如今,他在用老手艺做新地标——6米的大草帽、7米的大酒瓶、4米的大蒸笼。他的作品成了网红,为城杨村引来了大量的游客。通过自己的努力,他现在已经是“益马当鲜”的大管家、合伙人了。

孙红薇,53岁,大家都叫她薇姐。她通过一步步的试验,做出了美味的糕点、饮料和香水、口红。更令人敬佩的是,她不但自己做,而且带着5个村民一起做,她说:“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村民增收,要创造令城里人羡慕的农村新的生活方式。”

应明菊,68岁,为了艺术振兴乡村,第一个把自家的违建拆除了,开起了草帽馆,开发了微型的草帽伴手礼。她还做起了义务导游,带游客逛城杨、讲城杨。可见,她多爱城杨。

“作为一名乡村设计师,我最大的感受是:当乡村设计放弃了与民为伍,只能成为孤芳自赏。”丛志强深有感触地说,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来到乡村,帮助村民成长,脚上多留一些芬芳的泥土!

来源:宁波日报

品牌
第一测试
直播宁波 航拍宁波
宁聚 心理健康
广电
直播 点播
动态 主持
集团 广告
新闻
宁波 国内
V观 图片
时评 专题

网站简介|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招贤纳士| 用户协议|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帮助中心| 电视台邮箱| 电台邮箱

浙ICP备12005551号-2 网上视听传播许可证 1103013 2 公安机关备案号 3302030200073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80003

版权所有 宁波宁聚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2002-2016 nbtv.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