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广电网首页

宁波急诊、ICU学科发展70年 医护人员充当生命之河摆渡

2019-06-11 08:07:02 编辑:徐仕虹

4877543_ds-qianyh_1560169898469_b

1958年,市一院的急诊室。

守护生命,创造奇迹。急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是守护百姓健康的一道重要防线。1956年,宁波市第一医院设立了宁波最早的急诊室;1981年,浙江省内首个ICU病房在宁波市第二医院(现国科大华美医院)建立。

在救治条件不够、人手不足的年代,医护人员因陋就简,挽救了一个个看来生机渺茫的病人。如今,急重症患者救治条件日新月异,医疗水平步步攀升,医务人员们仍然以医术为舟,以爱心为桨,充当患者生命之河的摆渡人。

当年急诊室外的树上

挂满了输液瓶

据宁波市卫生志记载,早在1956年,宁波市第一医院就建立了急诊室。当时24小时有医护人员值班,备有氧气筒、开口器、吸痰机、洗胃器等简单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宁波市第一医院急诊科原主任宗建平,1987年3月来到市一院急诊科工作,一干就是30多年。当时,宁波市第一医院是全市急诊病人最多的医院。据记载,1987年宁波老市区的急诊病人总数为19.5万人,仅市一院急诊科就接诊了5.5万人。

宗建平回忆,当时的急诊科有一个内科诊室、一个外科诊室,抢救室有2张病床。“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每到夏天,医院的急诊科可以用‘火爆’来形容。收的都是常见病,高热和腹痛腹泻最多,一个急诊医生前半夜就要接诊上百号病人。”宗建平说,遇到成批流感、腹泻病人来的时候,医院里里外外都是输液的人,输液室坐不下就到走廊里,走廊里也坐不下就到急诊室外的空地上。没地方挂输液瓶,家属提着,树上挂着,很是壮观。

为了快速处理患者,急诊科医生想出了一个权宜之计:针对同一类患者,开出医嘱套餐,提前在处方上印好相应的编号,比如拉肚子加发烧的患者用1号处方,拉肚子加脱水的患者用2号处方,拉肚子加腹痛的患者用3号处方。医生接诊患者后只要在处方上写上编号,药房就知道给患者发哪一种药物。白天,药房工作人员提前备好一包包的药品,到了晚上直接按医生给出的编号发药就好了。

疾病种类

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工作几十年来,宗建平发现急诊科接诊的病种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一些季节性的疾病几十年来变化不大,像夏季的腹泻,冬春季的流感等。但高血压、糖尿病、心梗、脑梗的患者,过去比现在要少得多。”宗建平说,他曾经做过统计,发现1987年、1988年这两年,市一院急诊科一年收治的心梗患者只有六七人。现在,急诊科几乎每天都能遇到心梗、脑梗的患者。这说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改善后,疾病谱也在悄然改变。

如今,宁波各大医院的急诊科除了有设备齐全的急诊诊室、病房和抢救室外,还成立了多个中心。宗建平回忆,随着急诊科收治的患者病种越来越复杂,1996年,宁波市第一医院创办了急诊病房。“当时随着医院的专科越分越细,总有一些急诊患者因为病情复杂,不能简单归类到某一个专科去。”宗建平说,急诊病房的成立让急诊医生不再只是“二传手”,有机会连续观察救治患者,对于急诊医生水平的提升作用明显。

如今,市一院急诊科共有医护人员98人,年急诊量超过15万人次,年急诊危重病人抢救超2万人次,为宁波市急诊质控中心挂靠单位,是宁波市首家通过国家胸痛中心认证、国家级高级卒中中心认证单位,中国创伤救治联盟单位,宁波市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

市二院建立

浙江省内首个ICU病房

宁波市李惠利医院急诊科前主任张育放,曾是宁波市第二医院ICU病房的首批医生。

“二院ICU病房的前身是宁波市医科所设在医院的一个课题组,刚开始主要研究心衰、肺衰以及肾衰竭患者。”张育放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北京和上海的大医院都有了ICU病房,宁波市第二医院也急需一个处理疑难危重患者的病房。1981年,宁波市第二医院建立浙江省内首个ICU病房,张育放是ICU病房首批医生。

1982年,宁波市第二医院完成宁波首例肾移植患者,为了做好术后监护,由医院泌尿外科、ICU等科室骨干组建了特别医护小组,张育放也参与其中。

“宁波第一例肾移植患者是一个三轮车工人,手术的时候不到40岁,手术成功后还生活了30多年。”张育放说,为了评价移植后的肾脏是否正常工作,需要精准记录患者的出入量。当时没有经验,也没有好的仪器设备,大家就想了一个土办法:在患者的监护床的四个床脚下装上四台磅秤,确保床上物品不变的情况下,每天通过叠加四台磅秤的重量来计算患者体重的变化,甚至每天连患者的大便都要称重。

张育放说,第一例肾移植患者监护成功后,他们又陆续为医院第一例断指再植患者、第一例心脏换瓣手术患者进行了监护,确保了多项宁波市的“第一例”手术顺利成功。

宁波市第二医院ICU前护士长马凤藻今年86岁,1950年考入华美护校,从事临床一线的护理工作50多年,其中在监护病房工作了25年。

她回忆,二院的ICU病房刚成立的时候,只有6张病床。“当时ICU只有一台国产简易呼吸机,主要给特别危重的病人用,轻一点的病人要监护,只能靠医护人员详细记录心跳、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马凤藻回忆,正因为如此,监护病房护士的日常工作可以用马不停蹄来形容。

曾成功抢救

烧伤面积超过95%的患者

4877544_ds-qianyh_1560169943760_b

上世纪八十年代,市二院ICU病房工作人员合影。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北仑一家企业发生爆炸,20多人被烧伤。当时二院还没有烧伤科,为了救治大批伤员,市卫生局把各个医院的危重症抢救力量集中到一起集中救治伤员,张育放和马凤藻也参与在内。

马凤藻回忆,当时接诊的最危重患者,身体烧伤面积超过95%,除了手上戴着手表的那一块皮肤和肛门周围以及部分头皮完整外,身体上所有的皮肤都烧伤了,救治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每天早上,帮着烧伤医生植皮,在乳猪皮上打上小孔,小孔里植入从病人自身取来的少得可怜的正常皮肤。巴掌大的皮肤,要剪成数十块直径一二毫米的皮瓣用来植皮,一坐就是一个上午。”张育放回忆,当时救治组成员白天黑夜连轴转,最后,那个烧伤超过95%的患者也得以康复。回忆起那段“白加黑”的日子,抢救组成员唯一的福利,就是可以花0.5元买上一份限量供应的红烧乳猪肉。

1991年,马凤藻光荣退休,正值刚成立不久的李惠利医院要组建ICU病房,她再度上岗,后来一直工作到70多岁才彻底回家休息。

如今,国科大华美医院的重症医学科共有医护人员72名,在对严重创伤、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多脏器功能衰竭、重症感染等各种急危重症的救治及大手术后治疗、监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先后获得国家级青年文明号、国家级巾帼号等光荣称号。(记者 孙美星 通讯员 赵冠菁 郑轲)

来源:宁波晚报

品牌
第一测试
直播宁波 航拍宁波
宁聚 心理健康
广电
直播 点播
动态 主持
集团 广告
新闻
宁波 国内
V观 图片
时评 专题

网站简介|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招贤纳士| 用户协议|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帮助中心| 电视台邮箱| 电台邮箱

浙ICP备12005551号-2 网上视听传播许可证 1103013 2 公安机关备案号 3302030200073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80003

版权所有 宁波宁聚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2002-2016 nbtv.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