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广电网首页

错过了“十三上灯” 别错过了“闹元宵”看看元宵佳节的习俗

2019-02-18 07:53:29 编辑:徐仕虹

今年的这个元宵有点儿特别:据说会出现本年度最大最圆的“超级月亮”。只是,受天气影响,想要看到月亮,难度不小。

不过,在元宵这样一个以“闹”出名的节日,怎能让雨水破坏了我们过节的心情?

“十三上灯”

若按照“十三上灯,十八收灯”的旧俗,元宵节的节俗活动应从昨天晚上开始。其中,“上灯”也被称为“试灯”,《百城烟水》中记载“十三日为试灯日,十八日为收灯日”。

为了“十三上灯”,过去很多人家从正月初七、初八就开始忙着搜罗做灯笼的材料,主要包括半透明的“韧皮纸”(或宣纸)、竹篾、细绳、浆糊以及最重要的红蜡烛。

过去人们习惯自己动手做灯笼,造型以“兔子灯”“鲤鱼灯”“黄鱼灯”为主,再不济也是一盏“三角灯”。灯笼的造型虽然简单,但都寄托了人们美好的心愿。

北宋梅尧臣曾如此描述千家万户门前烛光摇曳的景象:“竞看繁星在平地,不妨明月满中天。”

按照旧俗,“上灯”前还要举行祭祀仪式:在祖先的神位或画像前,点上三炷香,斟满一杯清茶,再盛上一碗“酒酿汤果”。

这碗“酒酿汤果”也被称为“上灯汤果”,就是我们平常见到的用糯米搓成的细小珍珠圆。

“十四夜”

在宁波,民间还有过“十四夜”的旧俗。尤其是在农村,家家户户除了挂灯笼,还会做“响格”。

所谓“响格”,简单来说,就是把从山上砍来的毛竹一头劈开,摇晃起来发出“啪啪”的响声。对照来看,有点像我们现在的“手掌拍”。

等到“十四夜”,人们会拿着“响格”绕着家里拍一圈,寓意把晦气、蛇虫、病害等不好的东西赶走,欢欢喜喜过元宵。

这一习俗现在已不常见,但在宁海前童等地方仍可觅得身影。

“闹元宵”

如果说,过年是家家户户团圆的日子,那么元宵就是一场狂欢。从古至今,民间的元宵节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闹”。

元宵“闹”得“最凶”的,当属赏灯,元宵“灯节”的叫法也是由此而来。

借着赏灯的名头,每年到了这天晚上,人们常常会互相宴请,成群往来于茶座、酒肆,“达旦不绝”。

除了宴请,像猜灯谜这样助兴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梦梁录》中曾记载有“商谜者”“先以鼓儿贺之,然后聚人猜谜”。猜灯谜的人气能旺到啥程度?《清嘉录》的描述是“连肩挨背,夜夜汗漫,入夏乃已”。

至于像妇女“走桥”、闹社火等,也是旧时元宵的重要娱乐活动,只是今时已十分罕见。

“闹”元宵最起劲的恐怕当数年轻男女。每年到了这个晚上,结伴出门赏灯之际,顺带可以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给自己物色对象,或者跟对方约会。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等千古流传的佳句,说的就是元宵节。(记者 石承承)

来源:宁波晚报

品牌
第一测试
直播宁波 航拍宁波
宁聚 心理健康
广电
直播 点播
动态 主持
集团 广告
新闻
宁波 国内
V观 图片
时评 专题

网站简介|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招贤纳士| 用户协议|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帮助中心| 电视台邮箱| 电台邮箱

浙ICP备12005551号-2 网上视听传播许可证 1103013 2 公安机关备案号 3302030200073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80003

版权所有 宁波宁聚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2002-2016 nbtv.cn, all rights reserved